当前位置 加拿大房产网 投资指南 正文

一个学霸的加拿大买房经历 15年买了12套房

我是在2002年参加工作的,事实上在我95年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工作理想是去金陵饭店工作。对金陵饭店的印象来自于八十年代读小学时候来南京的一次旅游,当时金陵饭店的璇宫、快速升降电梯以及酒店大堂里妆容精致的服务人员,都让我对这个地方产生了莫名的好感,以至于大学里听到旅游管理系毕业的学长们去了金陵饭店工作月薪上千,内心里极其羡慕。

那时候的南京,金陵饭店是当之无愧的地标

大学毕业的时候果然拿到了金陵饭店的offer,同时也收到了城东刚开业不久的希尔顿酒店的offer,和同学一起奔走在各个企业工作面试的时候,也去过长江边上的某大型国企,号称提供了全南京过半数的肉类供应,月薪五百,不提供住宿。面试官善意地说,我们的食堂是免费的,住宿的话,“厂门口的巷子里有很多可以租赁的房子,六十到八十块一个月”。

于是回校的路上我们特意去那些巷子里望了一眼,踮脚踩过被夏天的雨水浸润过的坑坑洼洼的路面,破旧的平房,从门口望进去,有一排排的那种学校宿舍标配式样的铁架子高低床,房间深处没有灯,幽幽暗暗的看不清,如同未知的将来。

后来因为收到研究生的录取通知而没有去工作,从八人的宿舍换成了三人的宿舍,同寝都是南京本地的,因此经常是我一个人住一整间。大学同学到南京出差的,就会在宿舍里借宿,闲聊时候谈到工作、谈到生活、也谈到租房买房,但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话题。

那一年,万科的金色家园刚刚开盘,卖四千块一平;城中的汉府雅苑卖七千块一平。我住在三十块钱一个月的学生宿舍,拿三百块一个月的国家补贴。

第一套房,抓住福利分房的尾巴

买第一套房子是在2003年。

研究生毕业后,我到了苏南某市的一所211高校任教,七月份去报到,八月份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700块。当时我租住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公务员小区的顶楼,800一个月,两房两厅带阁楼,开窗就是山,空气里总是有森林里那种清新的味道。如果不是下雨天总要把所有的水盆拿出来接房顶漏下来的雨水,那里的居住环境我还是很喜欢的。

但很快我就入不敷出,因为课时费的大头是到了学期末才发放,所以平时我的月收入才一千多点。读研时候代课存下来的那点积蓄很快就消耗殆尽。和同事聊起生活多艰的时候,同事说你为什么不去申请教工公寓?我豁然开朗,原来还有这么个省钱的路径。

于是开证明打报告,很快学校房产科就批给我一套教师宿舍,44.6平一房一厅一卫的小套,月租金22块。半年后,经过同事的指点,我又打了报告把这套房子买了下来,总价是1.6万人民币。这大概是70后最后一批享受的福利分房。

那时候人们的思维还停留在福利分房,买商品房还是个新鲜事物

不久后,因为学校搬迁到新校址,兴建了一批教工宿舍,又有了一次申请教工宿舍的机会,但那时候的政策是只租不卖。正因此,很多同事错过了最佳的买房时机,彼时的学校正位于这个城市开发区的核心位置,房价不过小几千,但很多同事不愿意买。

毕竟那个时代,大家还都想着有福利分房或者集资建房,就算是有钱,也不愿意花十几万去购买一套商品房。

第二套房,从此踏上买房“不归路”

2006年,从高校辞职,我回到南京工作,在学校买的那套福利房卖了14万,加上积蓄,我在南京购买了第一套房子。

当时手头有大概30万现金,可以全款买一套二手的雨花新村的精装两房。但那时候,我还是挺想有一套大的新房子的,于是不顾父母反对,贷款买了一套期房——150平的四房。说来挺有意思,当时去看房的时候我穿着读书时候的衣服,背着书包,跟其他看房人一起去工地看房,售楼小姐压根没把我当成潜在客户。排在我前面的那位说要再考虑考虑,我跟销售员说,如果他们现在不确定买,我是不是可以买?售楼小姐说可以啊,要付一万块现金作为定金。

我应了一声,问了下售楼处的下班时间,出门拦了辆出租车去了最近的银行,取了一万块的现金。到我回到售楼处的时候,那一对看房的夫妻还在纠结,于是我叫了售楼小姐去了财务室,把定金交掉,约好了日期来签预售合同。在那对夫妻错愕的神情里,我买了南京的第一套房子,从此,走上了买买买的道路。

这套房我每月要还大概两千多的贷款,那时候我的月薪是五千块。年底拿了十几万的年终奖,居然预约了去银行提前还贷,现在想起来,真真是傻的可以。

不过总体来讲,这南京的第一套房是实实在在的“刚需”,在这套房产的购置过程中,我第一次接触了按揭,了解了杠杆,这都为以后的买房做了充分的演练。

第三套房,只为“一碗汤的距离”

2007年,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父母也来到南京帮我照顾家庭,加上住家保姆和白班保姆,150平的房子里,日常竟有了六七个人,每日的热闹可想而知,而我向来是认可所谓的一碗汤的距离是父母和子女最好的距离,于是在同一个小区里开始物色另一套房子。

刚好2008年小区里有一套两居的房子出售,就在我们前栋楼,于是我果断拿下。这套房子当时的购买价格是八十万元,几年以后我以190万的价格卖掉,是当年小区成交价最高的房子。

第四、五、六、七套,买住宅才是硬道理

2009年家里第二个孩子出生,房子越来越不够住了,这时候身边的朋友都考虑购买学区房。我也开始考察南京的学校,仙林南外是当时的首选。

为了让孩子读书不住校,我开始在仙林看房。刚好南外对面有一个南京本地开发商开发的小区,我去了一次,就定了一套联排的边户,总价四百多万。那时的贷款政策特别好,首付两成就可以购房,于是我把正在居住的房子抵押给银行,贷了八十万去付了首付,月还贷大概一万四左右。

好学区,一直是中国人的痛点和兴奋点,同年我还同时买了一套写字楼出租,首付五成之后租金刚好够还按揭。到2011年又购置两套写字楼用于出租,租金基本上和还银行贷款相当。这三套非住宅房产,都在2012-2014年出售了,基本没升值,是属于比较差的投资。

由此可见,“用来住的”住宅收益颇丰,而投资用的商办物业,其投资回报、反倒是非常一般了。

第八套房,加拿大购房初体验

2011年,我提交了加拿大移民申请,并趁着暑假去考察了加拿大的房地产市场。虽然此前已经有过多次的考察经历,但那时候的重点还是人文教育和生活,这次专门是为了考察以后的居住地。

温哥华好山好水,然而现实是,我看得上的房子买不起,我买得起的房子看不上。

于是果断去了多伦多,在华人追捧的Richmond Hill定了一套全装修的独栋别墅,当时总价86万加币,定金6万加币。这套房子在2012年交付,首付款总额是26万加币。而2016年上半年把这套房子卖到时,价格涨到了156万加币。

第九、十、十一套,多伦多的房产都在翻倍

2013年春天,一个老朋友要处理在多伦多的资产,将一套投资房94万加币出售,我思量再三,借款将这套房子拿下,顺利出租。这套占地17000平方尺的房子目前的市值超过200万加币,同时,租金收入完全能覆盖按揭贷款。

同年冬天,上一套房旁边有房出售,135万加币,地块方正、状态良好,于是我将这套房子也拿下了,目前也在出租,租金足够覆盖贷款,目前的市值也在200万加币以上。

2016年考虑到孩子升学,我开始在孩子准备去读书的多伦多私校附近看房子,巧遇安大略湖边一套正在出售的房产。当时正直房屋交易的淡季,这套房子被我以一个非常合适的价格拿下,持有至今,市值也已经增长了近一倍。

第十二套房,摇号买房全靠运气

2017年开始,我在南京参加摇号、屡摇屡不中。几近放弃之时,竟无意间摇中了一个排在前5的号,而那次的摇号中签率是7%,本着“好运气不用下次老天不眷顾”的原则,果断买了一套。其间还有帮家里老人买的房子,因为不在我名下,所以都没算在内。

以上就是我这十几年的买房经历。

尽管购买、置换的房产不在少数,但购房的初衷基本都是自用。当你用自住的眼光去选房,切实考察区位、交通、周边配套、户型结构,这样的房子自然不会差,而房产的增值则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所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另外,还有几点经验跟大家分享:

1、买房一定要用金融杠杆。

尽量将贷款额度用足,因为贷款而支付的利息,和房产本身的增值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我现在比较后悔的是南京的第一套房居然去申请了提前还贷,提前还的款项,在当时完全可以作为首付再买一套。而房产抵押也是首付款的一个重要来源,需要是可以适当利用。

2、 刚需要果断下手,改善要果断置换。

在确定了孩子去国外读书之后,我果断的将仙林的别墅出售用于置换海外房产,确保了房子的使用价值。在国外购置第四套房产的时候,果断将第一套房产出售用于支付第四套房子的首付。

3、学区房是硬道理。

对好的教育资源的追求是普天下家长的共同追求。我在多伦多购置的房产都位于当地最好的学区范围内,确保了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确保了资产的保值增值。

4、平常心看差价。

我在2013年出售的仙林别墅,现在的市值已经超过1500万,比我当初出售的时候又增值了不少。但该卖的时候要卖,该买的时候要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房产投资要有一颗平常心,只要不踩空,总有回报。

目前加拿大的房产配置依旧是我在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方向,利率低,可以贷款,租金基本上能覆盖贷款。在今后的三年内,加拿大将从全世界引进一百万移民,而多数人会最终到达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加拿大房产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顶部